黏人的孩子也可能有孤独症?
黏人的孩子也可能有孤独症?
有一群“星星的孩子”,需要我们的理解和爱护,这就是孤独症儿童。据了解,孤独症在我国患病率为1-2‰,按全国现有儿童总人口数量估计,患儿总数约达700万人。而这一“罕见病”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,甚至有变身“常见病”的倾向。
昨日,由全国妇联指导,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全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关怀行动之“十百千万”计划(简称蓝色关爱行动),在南京召开了一期专业培训班。在会议上记者了解到,研究发现,如果父母高龄生育孩子患孤独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,而通过基因筛查和咨询,将可以帮助部分患儿家庭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。
“黏人的孩子”也会有孤独症
“很多人可能都多少听说过,如果孩子不会对人微笑,不和他人有视线接触,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这种时候就要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孤独症。其实,孤独症最早的征兆可能在孩子4个月时就出现了。”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中心负责人柯晓燕告诉记者,小宝宝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,虽然也会笑,但却不分亲疏,“想笑就笑”。可在宝宝4个月左右,婴儿就会出现有差别的微笑了,此时宝宝开始“亲疏有别”,比如只对亲近的人笑,或者对熟悉的人笑得更多。在心理学上,这被称为“社会性微笑”。
然而,很多孤独症孩子在4个月时不会对别人的脸微笑,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征兆。除此以外,如果孩子6个月时候没有明显的快乐情绪,12个月时明明听力没问题、但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没反应;16个月时候不会讲单词;18个月时不会指点东西,不会玩假扮游戏;或者在任何年龄段出现语言倒退的表现,都在提醒家长,要警惕孩子是不是遭遇了“孤独症”。
不过,在临床也不乏一些有点“另类”的孤独症患儿,他们非但不拒绝和父母的交流,相反还特别“黏”某一位抚养者,并且特别认生。这种“另类表现”,让家长更容易疏忽大意。
“正常孩子在9-18个月期间,会有一个‘认生期’。此时宝宝已经能够区分熟悉的人比如爸爸妈妈,以及其他陌生人,而且对于陌生人会有警戒心,比较抗拒和他们接近。这其实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。然而,那些孤独症孩子的‘黏人’和‘认生’却来得太迟了,往往要拖到2岁以后才有这样的表现。这种‘迟来’的表现,其实也预示其中可能存在问题,而对于这种‘晚熟’表现,爸爸妈妈也不能掉以轻心。”柯晓燕说。
如果想要“二胎”可做遗传咨询
柯晓燕说,孤独症本来算是一种罕见病,但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,以南京脑科医院自己的统计为例,他们接诊的患者在10年竟然增长了30倍!
“当然,孤独症的发病率增加其实并没有那么高,会引起患者显著增多的首要原因,还是公众开始认识这一疾病,愿意主动带孩子就医,而且临床诊断、鉴别的方法更多,能够有效诊断识别患儿。所以患者数看起来增加比较厉害。”柯晓燕说,不过值得警惕的是,生育年龄的普遍推迟也可能导致孤独症的风险增加。
比如专家通过对16份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分析,在统计了25000多名患者和86万对照者的数据后,可以发现,如果母亲年龄大于35岁,那么孩子患孤独症的比例,会比母亲在25-29岁生育的对照组增加30%!这就提醒了许多高龄产妇,如果做妈妈的时间比较迟,虽然宝宝一样可以很健康,但如果出现那些疑似孤独症的可疑表现时,一定要更为警惕并及时就医。
此外,随着“二胎”政策放开,一些孤独症患儿的家庭也希望能再生一个宝宝,却又担心下一个宝宝依旧有孤独症。对此,柯晓燕说,现在的遗传学诊断虽然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通过遗传咨询还是可以帮助部分家庭的。
“现在医生可以通过检测孤独症患儿特定的基因位点,和胚胎同基因位点进行对比,看是否携带了同样的‘问题基因’。如果排除了这一风险,那么这个未来孩子患孤独症的风险,就和普通孩子无异了。也就是说,虽然不能完全杜绝,但起码不会有那么高风险了。”柯晓燕说,这项技术目前还无法覆盖所有的患儿家庭,只有20-30%的患儿家庭可以借此降低风险。但这毕竟让很多孤独症患儿家庭有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。
用户登录